俞军:我做百度搜索与百度贴吧的产品方法论_俞军

俞军发表于投资人说原文:俞军发布在投资人说俞军是中国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广者,主导设计了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百度前九年的几乎所有用户产品。俞军是中国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广者之一,是百度产品设计的核心和领袖,主导设计了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百度前九年的几乎所有用户产品。今天和大家分享这位大牛的一番透彻思考,文中有俞军先生总结做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的方法论以及管理产

俞军发布在投资人说

俞军是中国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广者,主导设计了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百度前九年的几乎所有用户产品。

俞军:我做百度搜索与百度贴吧的产品方法论_俞军
俞军是中国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广者之一,是百度产品设计的核心和领袖,主导设计了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百度前九年的几乎所有用户产品。
今天和大家分享这位大牛的一番透彻思考,文中有俞军先生总结做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的方法论以及管理产品团队的独门心法。
1、两条河流
很多人提起我在百度的时候,都会谈及搜索引擎和贴吧这两个产品。本次,我想与你聊聊自己做这两个产品的经历,以及当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在我看来,互联网虽然是免费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虽然不付出金钱,但也是有代价的,就是时间成本,所以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想要的东西就是最具性价比的服务。
做搜索引擎也是一项非常有危机感的事情,与后来兴起的社交产品不同,搜索引擎只是一个工具,用户切换成本非常低,只要几秒钟就可以了,而且搜索引擎是7× 24小时的服务。因此你必须要不断在用户体验上比别人好,大家才会坚持选择你。
其实,当两个搜索引擎在竞争用户时,就像两条河交汇,如果一条河流的水平面比另外一条河流的水平面高一厘米,那这股水流会不断流向另外一条河流,直到两条河流的水平面持平。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搜索质量、用户体验能比别人好一点,其他搜索引擎的用户会不断流向你这边,要知道用户是每分每秒都在流动的。
我在百度做的另外一个经常被提起的产品就是贴吧。这个灵感来源于我搜索日志时,发现很多人都在搜索同一关键词,我想如果把这些有共同兴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共同兴趣进行交流,岂不是能贡献更多网页上没有的信息。
由此,百度就创建了中文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BBS:任何用户可以就任何关键词创建贴吧,撰写相关信息,而其他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百度贴吧可以成为无穷多个 BBS。
2、我的产品方法论
其实,当你做一个产品,投入的成本不是很高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虑商业行为的,你只需要考虑用户需求。另外,好的互联网产品盈利都是顺势而为的,不能强求,有了美誉度之后,用户会主动帮助你设计盈利模式的。
所以,在设计一款新产品时,产品经理们只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1)、用户是不是真的有需要?
2)、该产品能不能对公司的核心业务起到加分效果?
3)、团队对这个产品的方向是否能驾驭?
我的重点不在于考察一个创意的流程有多复杂,而在于产品经理能否明确回答上述的三个问题。
产品的本质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产品,甚至是一篇文章、一种理念、一个宗教…..给用户创造价值就是一切产品的本源。
但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利益分配,所以你要掌握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要让用户的净收益最大化。用户净收益=(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所以一个新的产品或产品升级,要尽可能提升新体验,尽可能将旧体验降为零,尽可能将切换成本降为零。
实际上,有时候用户需求会将很多产品经理带入误区,所以我们要从用户的反馈中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也要从数据中看到需求的强烈程度。
这可以通过内部分享失败或成功案例加强学习,一个好的产品是基于每一个Case的分析,每一个Bug的掌握。我每设计一款产品,即使简单如用户界面,也会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去解释自己每一处设定的理由,这些论据来自于我对各种数据的长期监测和分析。
当然,你也要清楚产品生命周期的更迭总是从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开始的,但当一个产品无论怎么努力去改进,其对于用户体验的提高已经微乎其微了的话,那它的光芒与风头被另一个产品替代,也将是一种必然。
3、带产品团队的心得
再聊聊我在组建和管理产品团队的一些经验,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1)、在产品团队中,选对一个人,会大大提升团队的「战斗力」,而选错一个人,会给团队带来可能很严重的「伤害」。
我们在选人时,不会特别看重这个人的相关经验,所有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至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也和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无关,我们非常看重这个人是否真心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当中,日后的可塑性有多强。
用有经验的人可能一时轻松,但如果他不能再跟着产品成长,将来你会更累;用有潜力的人,现在你可能要多付出一点来带他,可是将来他会加速成长,比你对产品的理解更深。
在选人这一点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以文取人。我们不看重简历上的背景,而是根据他写的产品分析看这个人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从文字上可以感觉到的。
而产品的判断力是源于自己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积累,当你读过一千个或者更多的产品分析后,再读到一篇产品分析的时候就会一下子给这个分析打一个准确的分数。另外从产品分析里的方法运用上可以看出这个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以文取人」之后,还要看这个人是否喜欢并能够投入的做这个工作当中,喜欢的投入,和没有感觉的投入呈现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
比如,有些人开车,就是开车,把车作为一个工具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所以开了一辈子车,还是一样的开车。但是赛车手会琢磨怎样把车开的更好更快,所以也许赛车手开一个月的车,就已经比开一辈子车的人技术要好很多。总之,我们需要选的人,就是喜欢并愿意投入的人。
2)、选对人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用好他(她),培养他(她),不能浪费人才资源,首先一个大的原则就是要——充分授权,目标管理。
充分授权能够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目标一定是大家协商后达成一致的结果。对于产品部门而言,和不同的产品团队合作,就会做出不同的东西,因此依赖于脑力劳动的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就是要营造平等的工作氛围,有试错的心态,并能够不断总结。当团队的成员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尽量在把控关键点前提下将「试错」的机会留给团队成员。因为如果这个成员的想法此次被证明是错的,那他(她)就会从「错」中学到最多的经验,从而尽快成长。如果领导的意见被证明是错的,那团队成员将没有机会获得「错事经验值」。
3)、「助理比经理更懂,经理比总监更懂」,越专注了解一件事情的人越有发言权,最差的方式就是向上分享,单线汇报。
真正需要做的是和自己的团队商量,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基于事实本身推出结论。需要培养个人持续否定自我的精神,而不是只顾着推销自己的观点,永远站在事实的一边,自己的结论会越来越正确。
对于做产品而言一般是一个团队的功劳。目前,整个社会太在意创意的原创性,创意虽然值得鼓励,但是整个团队的对产品完善升级不能否认。把创意唯一化,扼杀其他人的贡献及价值,是整个社会的毒瘤。
4、我对用户体验的理解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出最小成本就能满足他的需求。用户体验无法用一个通用方法整体衡量,只能在理解产品全貌的前提下评测分解属性。下面,我仅结合自己在搜索领域的经验,分享一些对用户体验的理解:
1)、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004 年 Google 上市前夕,互联网女皇 MaryMeeker 访问中国路过百度,她说摩根斯坦利的同事们刚做过搜索引擎对比评测,评测结果是 Yahoo 最好。但奇怪的是,评测完之后,大家平时还是都用 Google。后来,百度联合创始人徐勇帮我要来了她们评测的样本,我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呀:她们选了十几个关键词,在 Google/Yahoo 等六七个搜索引擎中搜索,打印出所有搜索结果页放在一起对比,每人拿一把硬币,认为哪个搜索结果页更好就投一个硬币。最后 Yahoo 获胜。
为什么 Yahoo 会胜出?因为当时 Yahoo 使用的后台搜索引擎也是 Google,但自己对一些热门关键词做了人工优化,这样,Yahoo 的搜索结果不是跟 Google 一样,就是优于 Google。
为什么那些金融精英评测完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又都用 Google 了呢?因为这个貌似公正的用户体验评测是有问题的,所以用户体验不仅是搜索结果页的简单对比。
比如,桌上的打印页面一眼可看到全貌,而真实用户需要在一个电脑屏幕中浏览搜索结果页。用户如果在较低分辨率下浏览 Yahoo 搜索结果页,可能在越过大幅 Banner 广告和宽松设计后只看到一两条结果,而浏览 Google 搜索结果页,就能多看几条结果。
2)、用户体验因人而异。
每个用户的生活和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心中的搜索引擎定义都可以是不同的。比如,会有用户因为 Google 搜英文资料好用而离不开 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使用英文关键词在 Google 会搜出大堆英文页而弃用 Google,改用针对这点进行优化的百度。
比如,会有用户因为反感百度的竞价排名而改用 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 hao123 好用而默认长用百度。
总之,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公司能力也各有差异,即使某些方面的用户体验不如对手,依然可以扬长避短,在更多角度针对不同用户群针对性的改变用户体验。
3)、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中国互联网早期(2000年以前)的网民数量和背景有限,网页数量和类型也有限,那时的主流搜索需求只能是找网站了,所以 Yahoo 和搜狐那样的大网址站,用户体验就不错了,获得了多数市场份额。
不过短短三四年后(2003年),网民数增长了近十倍(900 万~8000万),网页数更是增长了百倍(几百万到几亿)。十倍新增用户的背景广泛和需求广泛,百倍的新增网页内容也为满足广泛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搜索引擎不过是个中间商,当上游内容和下游用户都已大变样,当主流需求已从找网站变成网页搜索,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就已经改变。这就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因为这个网民数和网页数的增长是每天渐变的,Yahoo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没有及时发现危机。无论是国外的Yahoo还是国内的雅虎搜狐新浪,它们默认的搜索结果都长期是网站搜索,很晚才改成网页搜索。在没改过来前,他们的用户体验其实每一天都在下降的,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后来,网民数与网页数快速增加,在这个渐变过程中,用户的搜索引擎使用频率也在快速增长。早期的 Yahoo 搜狐新浪们自我定位是什么都有的综合门户,搜索引擎只是它们拥有的一个垂直频道。当用户的搜索引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独立搜索引擎的相对用户体验就越来越好。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早期的互联网用户主要是单向的获得网络内容,需要「上」网。但随着网民数增长,随着宽带普及,用户反哺给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定义也在变化,那些联网的个人电脑和电脑背后的用户与服务器们一起组成了互联网。
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产品就是顺应互联网定义的变化,引导用户创造大量口语化的讨论和问答,满足用户关于冷僻内容、突发内容、问句搜索的需求。反过来,当用户这方面的搜索体验改善后,又会养成更多这样搜索的习惯。这是产品和用户互相适应又互相改变的过程,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进入移动时代,互联网的定义又已改变,人,物,服务和信息一起互联,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又将因时而变。
作者:俞军来源:投资人说
俞军是中国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广者之一,是百度产品设计的核心和领袖,主导设计了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百度前九年的几乎所有用户产品。
今天和大家分享这位大牛的一番透彻思考,文中有俞军先生总结做百度搜索、百度贴吧的方法论以及管理产品团队的独门心法。
1、两条河流
很多人提起我在百度的时候,都会谈及搜索引擎和贴吧这两个产品。本次,我想与你聊聊自己做这两个产品的经历,以及当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在我看来,互联网虽然是免费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虽然不付出金钱,但也是有代价的,就是时间成本,所以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想要的东西就是最具性价比的服务。
做搜索引擎也是一项非常有危机感的事情,与后来兴起的社交产品不同,搜索引擎只是一个工具,用户切换成本非常低,只要几秒钟就可以了,而且搜索引擎是7× 24小时的服务。因此你必须要不断在用户体验上比别人好,大家才会坚持选择你。
其实,当两个搜索引擎在竞争用户时,就像两条河交汇,如果一条河流的水平面比另外一条河流的水平面高一厘米,那这股水流会不断流向另外一条河流,直到两条河流的水平面持平。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搜索质量、用户体验能比别人好一点,其他搜索引擎的用户会不断流向你这边,要知道用户是每分每秒都在流动的。
我在百度做的另外一个经常被提起的产品就是贴吧。这个灵感来源于我搜索日志时,发现很多人都在搜索同一关键词,我想如果把这些有共同兴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共同兴趣进行交流,岂不是能贡献更多网页上没有的信息。
由此,百度就创建了中文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BBS:任何用户可以就任何关键词创建贴吧,撰写相关信息,而其他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百度贴吧可以成为无穷多个 BBS。
2、我的产品方法论
其实,当你做一个产品,投入的成本不是很高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虑商业行为的,你只需要考虑用户需求。另外,好的互联网产品盈利都是顺势而为的,不能强求,有了美誉度之后,用户会主动帮助你设计盈利模式的。
所以,在设计一款新产品时,产品经理们只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1)、用户是不是真的有需要?
2)、该产品能不能对公司的核心业务起到加分效果?
3)、团队对这个产品的方向是否能驾驭?
我的重点不在于考察一个创意的流程有多复杂,而在于产品经理能否明确回答上述的三个问题。
产品的本质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产品,甚至是一篇文章、一种理念、一个宗教…..给用户创造价值就是一切产品的本源。
但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利益分配,所以你要掌握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要让用户的净收益最大化。用户净收益=(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所以一个新的产品或产品升级,要尽可能提升新体验,尽可能将旧体验降为零,尽可能将切换成本降为零。
实际上,有时候用户需求会将很多产品经理带入误区,所以我们要从用户的反馈中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也要从数据中看到需求的强烈程度。
这可以通过内部分享失败或成功案例加强学习,一个好的产品是基于每一个Case的分析,每一个Bug的掌握。我每设计一款产品,即使简单如用户界面,也会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去解释自己每一处设定的理由,这些论据来自于我对各种数据的长期监测和分析。
当然,你也要清楚产品生命周期的更迭总是从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开始的,但当一个产品无论怎么努力去改进,其对于用户体验的提高已经微乎其微了的话,那它的光芒与风头被另一个产品替代,也将是一种必然。
3、带产品团队的心得
再聊聊我在组建和管理产品团队的一些经验,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1)、在产品团队中,选对一个人,会大大提升团队的「战斗力」,而选错一个人,会给团队带来可能很严重的「伤害」。
我们在选人时,不会特别看重这个人的相关经验,所有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至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也和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无关,我们非常看重这个人是否真心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当中,日后的可塑性有多强。
用有经验的人可能一时轻松,但如果他不能再跟着产品成长,将来你会更累;用有潜力的人,现在你可能要多付出一点来带他,可是将来他会加速成长,比你对产品的理解更深。
在选人这一点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以文取人。我们不看重简历上的背景,而是根据他写的产品分析看这个人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从文字上可以感觉到的。
而产品的判断力是源于自己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积累,当你读过一千个或者更多的产品分析后,再读到一篇产品分析的时候就会一下子给这个分析打一个准确的分数。另外从产品分析里的方法运用上可以看出这个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以文取人」之后,还要看这个人是否喜欢并能够投入的做这个工作当中,喜欢的投入,和没有感觉的投入呈现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
比如,有些人开车,就是开车,把车作为一个工具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所以开了一辈子车,还是一样的开车。但是赛车手会琢磨怎样把车开的更好更快,所以也许赛车手开一个月的车,就已经比开一辈子车的人技术要好很多。总之,我们需要选的人,就是喜欢并愿意投入的人。
2)、选对人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用好他(她),培养他(她),不能浪费人才资源,首先一个大的原则就是要——充分授权,目标管理。
充分授权能够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目标一定是大家协商后达成一致的结果。对于产品部门而言,和不同的产品团队合作,就会做出不同的东西,因此依赖于脑力劳动的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就是要营造平等的工作氛围,有试错的心态,并能够不断总结。当团队的成员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尽量在把控关键点前提下将「试错」的机会留给团队成员。因为如果这个成员的想法此次被证明是错的,那他(她)就会从「错」中学到最多的经验,从而尽快成长。如果领导的意见被证明是错的,那团队成员将没有机会获得「错事经验值」。
3)、「助理比经理更懂,经理比总监更懂」,越专注了解一件事情的人越有发言权,最差的方式就是向上分享,单线汇报。
真正需要做的是和自己的团队商量,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基于事实本身推出结论。需要培养个人持续否定自我的精神,而不是只顾着推销自己的观点,永远站在事实的一边,自己的结论会越来越正确。
对于做产品而言一般是一个团队的功劳。目前,整个社会太在意创意的原创性,创意虽然值得鼓励,但是整个团队的对产品完善升级不能否认。把创意唯一化,扼杀其他人的贡献及价值,是整个社会的毒瘤。
4、我对用户体验的理解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出最小成本就能满足他的需求。用户体验无法用一个通用方法整体衡量,只能在理解产品全貌的前提下评测分解属性。下面,我仅结合自己在搜索领域的经验,分享一些对用户体验的理解:
1)、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004 年 Google 上市前夕,互联网女皇 MaryMeeker 访问中国路过百度,她说摩根斯坦利的同事们刚做过搜索引擎对比评测,评测结果是 Yahoo 最好。但奇怪的是,评测完之后,大家平时还是都用 Google。后来,百度联合创始人徐勇帮我要来了她们评测的样本,我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呀:她们选了十几个关键词,在 Google/Yahoo 等六七个搜索引擎中搜索,打印出所有搜索结果页放在一起对比,每人拿一把硬币,认为哪个搜索结果页更好就投一个硬币。最后 Yahoo 获胜。
为什么 Yahoo 会胜出?因为当时 Yahoo 使用的后台搜索引擎也是 Google,但自己对一些热门关键词做了人工优化,这样,Yahoo 的搜索结果不是跟 Google 一样,就是优于 Google。
为什么那些金融精英评测完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又都用 Google 了呢?因为这个貌似公正的用户体验评测是有问题的,所以用户体验不仅是搜索结果页的简单对比。
比如,桌上的打印页面一眼可看到全貌,而真实用户需要在一个电脑屏幕中浏览搜索结果页。用户如果在较低分辨率下浏览 Yahoo 搜索结果页,可能在越过大幅 Banner 广告和宽松设计后只看到一两条结果,而浏览 Google 搜索结果页,就能多看几条结果。
2)、用户体验因人而异。
每个用户的生活和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心中的搜索引擎定义都可以是不同的。比如,会有用户因为 Google 搜英文资料好用而离不开 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使用英文关键词在 Google 会搜出大堆英文页而弃用 Google,改用针对这点进行优化的百度。
比如,会有用户因为反感百度的竞价排名而改用 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 hao123 好用而默认长用百度。
总之,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公司能力也各有差异,即使某些方面的用户体验不如对手,依然可以扬长避短,在更多角度针对不同用户群针对性的改变用户体验。
3)、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中国互联网早期(2000年以前)的网民数量和背景有限,网页数量和类型也有限,那时的主流搜索需求只能是找网站了,所以 Yahoo 和搜狐那样的大网址站,用户体验就不错了,获得了多数市场份额。
不过短短三四年后(2003年),网民数增长了近十倍(900 万~8000万),网页数更是增长了百倍(几百万到几亿)。十倍新增用户的背景广泛和需求广泛,百倍的新增网页内容也为满足广泛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搜索引擎不过是个中间商,当上游内容和下游用户都已大变样,当主流需求已从找网站变成网页搜索,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就已经改变。这就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因为这个网民数和网页数的增长是每天渐变的,Yahoo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没有及时发现危机。无论是国外的Yahoo还是国内的雅虎搜狐新浪,它们默认的搜索结果都长期是网站搜索,很晚才改成网页搜索。在没改过来前,他们的用户体验其实每一天都在下降的,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后来,网民数与网页数快速增加,在这个渐变过程中,用户的搜索引擎使用频率也在快速增长。早期的 Yahoo 搜狐新浪们自我定位是什么都有的综合门户,搜索引擎只是它们拥有的一个垂直频道。当用户的搜索引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独立搜索引擎的相对用户体验就越来越好。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早期的互联网用户主要是单向的获得网络内容,需要「上」网。但随着网民数增长,随着宽带普及,用户反哺给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定义也在变化,那些联网的个人电脑和电脑背后的用户与服务器们一起组成了互联网。
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产品就是顺应互联网定义的变化,引导用户创造大量口语化的讨论和问答,满足用户关于冷僻内容、突发内容、问句搜索的需求。反过来,当用户这方面的搜索体验改善后,又会养成更多这样搜索的习惯。这是产品和用户互相适应又互相改变的过程,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进入移动时代,互联网的定义又已改变,人,物,服务和信息一起互联,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又将因时而变。
作者:俞军来源:投资人说
本文作者俞军,摘自投资人说。本文不代表王海SEO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海计划公众号
(0)
上一篇 2020/04/18 02:08
下一篇 2020/04/18 02:08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气味营销,一场始于青楼的创意实验_车厘子

    车厘子发表于Wedea原文:车厘子发布在Wedea奢侈品的确是气味营销的高手,《欢乐颂》里樊胜美有句台词:“拿到奢侈品包包后,我只敢闻闻它的特有香气……”据说,古代青楼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胜出,都会费尽心思在店内营造酥软又独特的香气,以此让顾客流连忘返、闻香知返。这种“香”艳模式,可能是最古老的气味营销案例之一(就连香艳这个词本身,嗅觉的“香”也排在视觉的“艳”前面)。↑ 香妃的独特气味,

    2020/04/18
  • 恕我直言,90%讲信息流投放技巧的文章都是…_大西

    大西发表于原创投稿原文:大西发布在原创投稿本文很长,详细说了一个信息流广告特性、文案、着陆页如何设计、详细解释每个关键点如何执行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市面上一些文章我看都在讲后台的操作思路,或者讲素材素材素材,恕我直言,实在太肤浅。作为一个长期战斗在一线,最近刚好离职的市场营销人员,秉着希望世界和平的心愿,花了42个小时,抽了一条烟,写出这篇文章。 看完之后,它能帮你:1、了解信息流

    2020/05/07
  • 如何在天猫店铺打造爆款产品?整体逻辑和思路在这了!_Albert

    Albert发表于Albert的运营碎碎念原文:Albert发布在Albert的运营碎碎念新品打爆的整体思路为应对市场变化,品牌一般会不断推出新品来对本身产品线进行补充,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激活和刺激老客户复购,进行再次购买。基于淘宝/天猫对新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新品刚上线的一段时间,新品的权重和流量占比都会比较大。那么重点来了!一、调研选品第一步调研选品,分享一个宝洁母婴系列新品上市前做的分析案例

    2020/04/18
  • 做营销,千万别让消费者费脑子_小云兄

    小云兄发表于品牌圈圈原文:小云兄发布在品牌圈圈要顺应消费者认知,达到“想当然”的效果作者: 小云兄来源:品牌圈圈(ID:Brand-Circle)本文为作者授权鸟哥笔记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电影《东成西就》中“天字一号房和天字二号房”的梗——周伯通原以为天字一号房就在天字二号房的隔壁,结果掌柜却告诉他:“有人告诉你天字一号房在天字二号房的隔壁吗?”也许你会

    2020/04/18
  • BOSS直聘很冷漠,麦当劳神反应,美团猪队友,危机怎么应对?_内内

    内内发表于一品内容官原文:内内发布在一品内容官“危机公关三原则”——态度、速度、尺度。最近真是危机不断啊!先是美团,因为在APP上开设了“清真”频道,然后又制作了大众和清真食品分装的箱子,被网友指责为“民族歧视”;然后是麦当劳,国外某实习生在网上曝光脏兮兮的冰淇淋机后,在国内也掀起了对麦当劳食品安全的恐慌;再一个就是BOSS直聘,毕业生李文星在上面找到工作,没想到误入传销陷阱,最后离

    2020/04/18
  • 快看!会飞的僵尸 僵尸2冰河世界即将清凉登场_鸟哥笔记

    鸟哥笔记发表于网络营销原文:鸟哥笔记发布在网络营销本文作者鸟哥笔记,摘自网络营销。本文不代表王海SEO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营销推广 2020/04/18
  • 从书签到汽车,图书赠品营销到底该怎么玩?_弹球小姐Lydia

    弹球小姐Lydia发表于增长官(zengzhangguan)原文:弹球小姐Lydia发布在增长官(zengzhangguan)对于爱书人和市场来说,要多一些有趣、有意义、能真给读者带来价值感的跨界营销。每当我们谈起「图书营销」,总能看见「腰封」承担着「图书过度营销之缩影」的头衔站在舆论场的风口浪尖。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腰封之所以演变成现在这样充满着各路「腰封小王子」、「流量大 V 无责任(无阅读)推荐」、「不管有没有关系总之

    2020/04/18
  • 从支付宝红包、咪蒙付费课程,看可持续营销如何让传播者涨粉_病毒先生

    病毒先生发表于病毒先生原文:病毒先生发布在病毒先生如何通过让传播者得利达到平台涨粉的目的?这样做的涨粉原理是什么?这段时间,相信很多人的微信被支付宝的双十二红包刷屏了,通过朋友圈也能看到很多朋友晒通过支付宝这波红包活动的收入截图,从截图来看收入的确不低,很多朋友的收入都过千了,支付宝这么大手笔的确令人吃惊。去年新年大热的支付宝集五福红包也不过区区两百多块钱,这样一对比,更显得此番支付宝

    2020/04/18
  • 从文案、回报、推广、运营四个方面说说如何做好一次产品众筹_鸟哥笔记

    鸟哥笔记发表于网络营销原文:鸟哥笔记发布在网络营销本文作者鸟哥笔记,摘自网络营销。本文不代表王海SEO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营销推广 2020/04/18
  • 女王节“她经济”:制霸信息流的Queen级投放指南来了_熊局长

    熊局长发表于信息流情报局(allinfeed)原文:熊局长发布在信息流情报局(allinfeed)抢占4.5万亿“她经济”,“女王节” 这杯羹信息流不得不分!女王节 ——由37女生节、38妇女节衍生的消费经济三八妇女节,这个在百年前由芝加哥女工罢工平权所诞生的节日,近几年在全国市场领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3月本是消费淡季,但随着女性消费的崛起,以及时代新女性的引领, 不论是实体商家还是电商,一直在不断借势促销,

    2020/05/07
  • Q3广告投放洞察:3款明星代言产品霸榜百度信息流_游戏陀螺

    游戏陀螺发表于游戏陀螺(shouyoushouce)原文:游戏陀螺发布在游戏陀螺(shouyoushouce)解密Q3各主流流量平台的投放趋势。作为覆盖了七八月暑期档的季度,Q3向来是各大广告主、游戏厂商抢量的焦点,那么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第三季度广告投放趋势如何?不同平台又呈现出了哪些特征? 今天, App Growing 发布了《2019年Q3流量平台广告投放洞察》报告,选取了腾讯广告、巨量引擎、百度信息流、百度百

    2020/04/18
  • 当我们在朋友圈追红包热点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追什么?_KnowYourself

    KnowYourself发表于knowyourself2015原文:KnowYourself发布在knowyourself2015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刷屏,争相参与每一个热点?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刷屏,争相参与每一个热点?在西方世界中,近年来有一个名词来描述这种行为——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为“害怕错过”,在2013年被加入牛津词典。它指的是:害怕会错过社交媒体

    2020/04/18
  • 看完100个品牌中秋追热点的姿势,我总结出一套规律!_木木老贼

    木木老贼发表于木木老贼(mumuseo)原文:木木老贼发布在木木老贼(mumuseo)满满干货,总结归纳100个品牌的中秋借势创意。看完这篇轻松搞定中秋借势方案,回家安心过个好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是举国同庆,阖家团圆的重要日子;而对于品牌、营销人来说,这样的节日又是想创意死脑细胞的日子。每年中秋,毫无疑问已经是各大品牌一展身手,借势群魔乱舞的日子。品牌们都希望在这个大热点获得更多露出。但一旦一件事

    2020/04/18
  • 确认过眼神,这才是KOL营销的终极秘诀丨独家干货分享_蒋小刚

    蒋小刚发表于春羽计划原文:蒋小刚发布在春羽计划在品牌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KOL营销逐渐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但整个行业仍处于粗放型成长到精细化运作的过渡阶段。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过:“在中国,KOL营销正在逐渐取代电视和纸媒广告等传统营销方式“。作为从事KOL营销近5年的老炮儿,我把当下行业更迭的趋势归于两个原因:一是年轻群体已晋升为消费市场主力军,疲倦于传统广告的“地毯式轰炸”后,

    2020/04/18
  • 不止于抖音,品牌布局短视频前一定要掌握的20个常识_漩涡

    漩涡发表于营创实验室原文:漩涡发布在营创实验室精选20个关于短视频行业的常识,简洁实用!作者:漩涡来源:营创实验室(mktcreator)本文为作者授权鸟哥笔记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抖音官方公布最新用户数据:日活超 1.5 亿,月活超 3 亿。加上快手,微视,美拍,秒拍等玩家,随着阿里和百度新入局,下半年短视频行业会更加火热。2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总是要消费内容。从文字到图

    2020/04/18
  • 【四要诀】用体验思维打造“无孔不入”的品牌_酷九设计

    酷九设计发表于酷九设计原文:酷九设计发布在酷九设计什么是体验思维?还未走进星巴克,你就已经先闻到了浓郁的咖啡香味什么是体验思维?还未走进星巴克,你就已经先闻到了浓郁的咖啡香味;双十一的时候,zai 买买买的氛围里你不知不觉贡献了GDP;用iphone拍了段猫咪跃起的慢动作视频,你兴奋得到处给人看……所有这些以人为本、顺应人性的体验,都来源于体验思维。如何打造体验思维,记住这四点要诀:1

    2020/04/18